您的位置:中药材 > 解表药 >

牡蒿的偏方功效与作用介绍

发布时间:2022-12-17 20:28:52
牡蒿

【牡蒿】别名 蔚,牡荍,齐头蒿,水辣菜,布菜,铁菜子,土柴胡,猴掌草,流尿蒿,臭艾,碗头青,油艾,油蒿,...

汉语拼音 muhao

功能主治 解表,清热,杀虫,治感冒身热,劳伤咳嗽,潮热,小儿疳热,疟疾,口疮,疥癣,湿疹,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。

药用部位 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。

  • 药材介绍
  • 常用药方
  • 药材图片
牡蒿介绍

【别名】

蔚(《诗经》),牡荍(《毛诗传》),齐头蒿(《唐本草》),水辣菜(《救荒本草》),布菜、铁菜子(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),土柴胡(《陆川本草》),猴掌草(《江西民间草药》),流尿蒿(《四川中药志》),臭艾、碗头青、油艾(《闽东本草》),油蒿、油蓬、奶疳药、花艾草、六月雪、老鸦青、马莲蒿、马根柴、鹅草药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,脚板蒿(《湖南民间药物资料》),牛尾蒿、白花蒿、熊掌草(《江苏药材志》)。

【汉语拼音】

muhao

【成份】

全草含挥发油,中有咕巴烯、乙酸金合欢醇酯、石竹烯、三环印须芒烯、β-葎草烯、ε-,δ-及γ-荜澄茄烯;另外还含α-及β-蒎烯、莰烯、柠檬烯、1,8-桉叶素、蛔蒿酮、α-侧柏酮、蛔蒿醇和β-波旁老鹳草烯。

【加工采集】

夏、秋间,采取全草,晒干。

【药材鉴别】

干燥的全草,茎圆柱形,直径1~3毫米,表面黑棕色或棕色;质坚硬,折断面呈纤维状,黄白色,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。残留的叶片黄绿色至棕黑色,多破碎不全,皱缩卷曲,质脆易脱。花序黄绿色,苞片内可见长椭圆形褐色种子数枚。气香,味微苦。主产于江苏、四川等地。本品在上海、江苏、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。参见青蒿条。

【药理作用】

全草的乙醇或丙酮的提取物有抗红色毛癣菌的作用(体外)。

【炮制】

除去杂质、残根、洗净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解表,清热,杀虫。治感冒身热,劳伤咳嗽,潮热,小儿疳热,疟疾,口疮,疥癣,湿疹。①《别录》:充肌肤,益气,令人暴肥。②《纲目》:擂汁服,治阴肿。③《医林纂要》:治口疮,除疳,去虫匿。④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伤寒结胸,热症发狂,补五痨七伤,治痔疮,酒毒,下血。⑤《陆川本草》:驱风发散,解表退热。治感冒身热头痛。⑥《江西民间草药》:小儿食积痞块发热。⑦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清血热、肝热,退潮热。治咳嗽,大小便不通。

【性味】

苦微甘,寒。①《别录》:味苦,温,无毒。②《纲目》:苦微甘,温,无毒。③《医林纂要》:辛苦,寒。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性平,味淡,无毒。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。

【宜忌】

体弱虚寒者慎用;孕妇慎用。

【备注】

另一种变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药。与牡蒿主要区别:叶为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,裂片前部微宽或具深裂齿。分布于四川各地。本品在上海、江苏、四川等地均作青蒿使甩。参见"青蒿"条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牡蒿多年生草本,茎直立,高60~90厘米。叶互生;茎中部以下的叶,基部楔形,先端羽状3裂,中间裂片较宽,又羽状3裂;中部以上的叶线形,全缘;叶两面绿色,无毛。头状花序,排列成圆锥花序状,每一头状花序球形,直径约1.5毫米;总苞球形,苞片3~4层,外层苞片较小,卵形,内层苞片椭圆状,背面中央部为绿色,边缘膜质;花托球形,上生两性花及雌花,花冠均为管状;雌花位于花托之外围,花冠中央仅有雌蕊1枚,柱头2裂;中央为两性花,花冠先端5裂;雄蕊5枚,花药合生,围绕柱头四周;雌蕊1枚,位于中央,柱头头状。瘦果椭圆形,无毛。花期9~10月。生长于山坡路旁或荒地上。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本植物的根(牡蒿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另一种变型植物本犀草牡蒿亦入药。与牡蒿主要区别:叶为羽状深裂,裂片线形,裂片前部微宽或具深裂齿。分布于四川各地。

【药用部位】

为菊科植物牡蒿的全草。

【来自何书】

《别录》

【用法用量】


内服:煎汤,1.5~3钱;或捣汁。外用:煎水洗。

【常见药方】


①治疟疾寒热:齐头蒿根、滴滴金根各一把。擂生酒一钟,未发前服;以滓敷寸口。(《海上名方》)

②治妇人血崩:牡蒿一两,母鸡一只,炖熟后去渣,食鸡肉与汁。(《闽东本草》)

③治喉蛾:牡蒿鲜全草一至二两。切碎,水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④治疥疮湿疹:牡蒿煎水洗患处。(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)

牡蒿

上一篇: 山芝麻
下一篇: 竹叶防风