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发布时间:2022-12-19 14:51:02
【铺地黍】别名 硬骨草,风台草,大广草,马鞭节
汉语拼音 pudishu
功能主治 清热平肝,利湿解毒。治淋浊,湿热带下。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1~3两。
药用部位 为禾本科植物铺地黍的全草。
- 药材介绍
- 常用药方
- 药材图片
铺地黍介绍
【别名】
硬骨草、风台草、大广草、马鞭节。【汉语拼音】
pudishu【成份】
铺地黍含有麦角生物碱(ergotalkaloids),主要有:裸麦角碱(chanoclavine),羊茅麦角碱(festuclavine),田麦角碱(agroclavine)。还含有壳硬蛋白(sclerotin),其含量为0.71%。另外含有较高的糖类及蛋白质,并含有钙(Ca)、镁(Mg)、纳(Na)、钾(K)、磷(P)、硫酸根(SO2-4)、氨(CI)等元素及离子,其中磷含量是叶大于茎,但磷含量低于其他元素含量。植物中积累的钾浓度大于钠浓度。灰分含量较高等。【加工采集】
全年可采,鲜用或晒干。【功能主治】
清热平肝,利湿解毒。治淋浊,湿热带下。【性味】
微甘苦,平。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~3两。【植物形态】
铺地黍多年生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根茎平卧。秆直立,稍坚挺,具多节。叶互生,扁平;线状披针形,长5~25厘米,宽2.5~5毫米,近革质,叶脉平行,叶缘干时卷,基部有叶鞘,鞘与叶面有毛,叶背光滑9。圆锥花序开展,长10~20厘米;分枝斜向上升,粗糙;小穗长圆形,长约3毫米,先端短尖,具柄;第一颖白色,透明,截形或阔三角形,长约为小穗之1/4,脉不明显;第二颗卵形,先端短尖,有脉7条;小穗具小花2朵,背腹压扁;第一小花雄性,外稃矩圆形,具脉9条,内稃膜质;第二小花两性,外稃矩圆形,先端短尖,薄革质,背弓形,边缘稍宽而内卷,包围着内稃;雄蕊3,花丝细柔;雌蕊1,子房1室,有1胚珠,柱头羽状。颖果。夏、秋抽穗。生于旷野、谷地、湿地或溪涧旁。分布广东、浙江、台湾、福建等地。本植物的根茎及根(铺地黍根)亦供药用,另详专条。【药用部位】
为禾本科植物铺地黍的全草。【来自何书】
《福建中草药》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1~3两。暂无常用药方
下一篇: 山扁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