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:中药材 > 清热药 >

木棉花的偏方功效与作用介绍

发布时间:2022-12-19 14:55:41
木棉花

【木棉花】别名 木棉,斑枝花,琼枝

汉语拼音 mumianhua

功能主治 清热,利湿,解毒,止血。治泄泻,痢疾,血崩,疮毒,金创出血。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痢症,白者更妙。"②《本...
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2~3钱。

药用部位 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。

  • 药材介绍
  • 常用药方
  • 药材图片
木棉花介绍

【别名】

木棉,斑枝花,琼枝

【汉语拼音】

mumianhua

【名称英】

GossampiniFlos。

【成份】

含鞣质、木棉胶及微量元素等。乙醇提取物具抗炎作用。

【加工采集】

春季采收盛开花朵,晒干或烘干。

【药材鉴别】

干燥花多皱缩,不具子房和花柄。花萼杯状,顶端3~5裂,厚革质而脆,外表棕黑色,具不规则纵皱,内面被灰黄色短绒毛;花瓣5片,分离,皱缩戌破碎,外面棕黄色或深棕色,具纵纹,被星状毛,内面红棕色,被少数星状毛;雄蕊多数,花丝红棕色,扭曲,具粗纵纹,花药大部脱落。味淡微甘。产广东、广西等地。古书所载的木棉,常与锦葵科棉属植物混淆不分。《纲目》木棉条集解中即包括锦葵科棉属植物在内,而所述"交广木棉",乃为木棉科植物。

【药理作用】

有清热利湿,解毒的作用。

【炮制】

春季采摘或拾取盛开花朵,晒干。

【功能主治】

清热,利湿,解毒,止血。治泄泻,痢疾,血崩,疮毒,金创出血。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痢症,白者更妙。"②《本草求原》:"红者去赤痢,白者治白痢,同武彝茶煎常饮。"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消暑。"④《中药新编》:"利尿及健胃。"⑤《南宁市药物志》:"去湿热。治血崩,金创。"⑥《广西中药志》:"去湿毒,治恶疮。"⑦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清热利湿,治肠炎,菌痢。"

【性味】

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甘,凉。"

【用法用量】

内服:煎汤,2~3钱。

【宜忌】

虚寒体质者不宜服用。

【归经】

脾;肝;大肠经

【备注】

古书所载的木棉,常与锦葵科棉属植物混淆不分。《纲目》木棉条集解中即包括锦葵科棉属植物在内,而所述"交广木棉",乃为木棉科植物。

【植物形态】

木棉(杨孚《异物志》),又名:古贝(《南州异物志》),斑枝花(《汪右丞集》),攀枝花(《纲目》),琼枝(《梧浔杂佩》),英雄树。大乔木,高可达25米。干和枝有短而大的圆锥形的刺;枝平伸。掌状复叶,叶柄长8~12厘米;小叶5~7枚,具柄,薄革质,矩圆形至椭圆状矩圆形,长10~20厘米,宽5~7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阔或渐狭,全缘,两面均秃净。花大,红色,直径约12厘米或过之,叶前开放,聚生于枝的近顶端;萼厚革质,长3.5~4.5厘米,外面秃净,内被丝毛,分裂为阔而钝的裂片;花瓣5,肉质,矩圆形,长8~10厘米,两面多少被星状柔毛,但内面稍稀疏;雄蕊管短,多列,最内5枚于顶端分叉,每1分又有花药1枚,中间10枚较短,最外的多数,合生为5束;子房5室,胚珠多数,柱头5裂。蒴果大,矩圆形,木质,长10~15厘米,宽4.5~5厘米,果瓣内有绵毛;种子多数,倒卵形。花期3月。果期5月。野生或栽培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本植物的根或根皮(木棉根)、树皮(木棉皮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

【临床应用】

用量6~9克,煎服。用治大肠湿热所致的泄泻、痢疾、血崩、疮毒、金创出血。

【药用部位】

为木棉科植物木棉的花。

【来自何书】
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
【用法用量】


内服:煎汤,2~3钱。暂无常用药方

木棉花

上一篇: 海韭菜
下一篇: 鹿蹄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