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录
发布时间:2022-12-19 16:01:09
【樟木】别名 樟材,香樟木,吹风散
汉语拼音 zhangmu
功能主治 祛风湿,行气血,利关节。治心腹胀痛,脚气,痛风,疥癣,跌打损伤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心腹痛,霍乱,腹胀,宿食...
用法用量 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药用部位 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,
- 药材介绍
- 常用药方
- 药材图片
樟木介绍
【别名】
樟材(《本草拾遗》),香樟木(《药材资料汇编》),吹风散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【汉语拼音】
zhangmu【成份】
樟木含樟脑及芳香性挥发油(名樟油)。樟油减压分馏,可得白油20%(沸点160~165℃),中含1,8-桉叶素25~30%、α-蒎烯、莰烯、柠檬烯等;赤油24%(沸点210~250℃),中含黄樟醚、α-松油醇、香荆芥酚、丁香油酚等;蓝油1%(沸点250~300℃),中含毕澄茄烯、甜没药烯、α-樟脑烯、薁。樟树的根中尚得新木姜子碱和牛心果碱。木材尚含C16~25正烷烃、C17~33异烷烃、C16,20,22,24,26,28烷醇(其中C26烷醇约占50%)、β-谷甾醇、多元醇、酮醇等。树皮中尚检出丙酸、丁酸、戊酸、己酸、辛酸、癸酸、月桂酸、肉豆蔻酸、硬脂酸、油酸等。叶中尚含C16~33的正烷烃。种子含脂肪油,其中饱和脂肪酸占93%;三饱和酸、二饱和酸、一饱和酸及三不饱和酸甘油酯的比例为80、17、1、2%。髓季节不同,叶中含樟脑0.2~1.5%。叶中黄樟醚含量为0.04~0.05%,与季节无关。樟树变种的叶含重挥发油0.83%,轻挥发油0.26%。重油中含黄樟醚80%,樟脑10%;轻油中含芳樟醇70%,樟脑1%。云南樟叶袖中含莰烯、α-蒎烯、聚伞花素、芳樟醇、α-松油醇、樟脑、柠檬醛、癸醛、甲基庚烯酮、1,8-桉叶素及丁香油酚。毛叶樟的小品种之一香茅樟的鲜叶出油0.68~2%,叶油中樟脑约为50%,柠檬醛及甲基庚烯醒约为42%,另外尚含有1,8-桉叶素、α-蒎烯、莰烯及dl-柠檬烯。毛叶樟的另一小品种毛叶芳樟的叶油以含萜烯和1,8-桉叶素为主。日本产樟树的叶和小枝产挥发油和樟脑约1%,挥发油去樟脑后的余油约占10%,中有α-衣蓝烯约3%,β-榄香烯约8%,β-石竹烯约35%,葎草烯约18%,芹子烯14%,橙花叔醇1%。另有报道,樟油高沸点部分(沸点>215°)中的主要成分是α-衣蓝烯、α-檀香萜烯、β-檀香萜烯和δ-毕澄茄烯,含量都在10%以上;尚含γ-广藿香烯、二氢白菖考烯、白菖考烯、茄萜二烯-9,11、1,6-二甲基-4-异丙基-7,8-二氢萘、β-榄香烯、石竹烯、葎草烯等。从蓝油部分还分得倍半萜成分樟烯酮、樟烯醇、枯苏醇。日本产樟树的枝叶存放几天后再蒸气蒸馏,可产挥发油1~1.3%,油中含醇类90%,主为芳樟醇,樟脑2.1%。【加工采集】
通常在冬季砍取樟树树干,锯段,劈成小块后晒干。【药材鉴别】
为形状不规则的木块,外表呈赤棕色至暗棕色,横断面可见年轮,质地重而硬,有强烈的樟脑香气,尝之有清凉感。以块大、完整、香气浓郁者为佳。盛产我国沿海一带,广西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湖北、四川、云南等地均有,以台湾产量最大。四川地区有以本品制成的船底板,经多年水浸腐朽,取出入药者,名"甲沉香"。【炮制】
洗净、阴干、密闭保存【功能主治】
祛风湿,行气血,利关节。治心腹胀痛,脚气,痛风,疥癣,跌打损伤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主心腹痛,霍乱,腹胀,宿食不消,常吐酸臭水,酒煮服之。亦作浴汤治脚气,除疥癣风痒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暖血道,利关节,治跌打折骨,气逆血滞,兼能堕胎。"【性味】
辛,温。①《本草拾遗》:"味辛,温,无毒。"②《本草再新》:"味苦,性温,无毒。"③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辛,性温,有小毒。"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【宜忌】
孕妇忌服。【归经】
肝;脾经【植物形态】
樟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樟公(《花木考》),香樟(《分类草药性》),香蕊、樟脑树、芳樟、乌樟。常绿乔木,高20~30米。树皮灰褐色或黄褐色,纵裂;小枝淡褐色,光滑;枝和叶均有樟脑味。叶互生,革质,卵状椭圆形以至卵形,长6~12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渐尖,基部钝或阔楔形,全缘或呈波状,上面深绿色有光泽,下面灰绿色或粉白色,无毛,幼叶淡红色,脉在基部以上3出,脉腋内有隆起的腺体;叶柄长2~3厘米。圆锥花序腋生;花小,绿白色或淡黄色,长约2毫米;花被6裂,椭圆形,长约2毫米,内面密生细柔毛;能育雄蕊9,花药4室;子房卵形,光滑无毛,花柱短,柱头头状。核果球形,宽约1厘米,熟时紫黑色,基部为宿存、扩大的花被管所包围。花期4~6月。果期8~11月。栽培或野生于河旁,或生于较为湿润的平地。分布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、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四川等地。本植物的根(香樟根)、树皮(樟树皮)、树叶(樟树叶),果实(樟树子)以及木材、枝、叶中提取的结晶(樟脑)亦供药用,各详专条。【药用部位】
为樟科植物樟的木材,【来自何书】
《本草拾遗》【用法用量】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熏洗。
【常见药方】
①治胃痛:樟木五钱,水煎服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②治脚气,痰壅呕逆,心胸满闷,不下饮食:樟木一两(涂生姜汁炙令黄),捣筛为散。每服不计时候,以粥饮调下一钱。(《普济方》樟木散)
③治痛风,手足冷痛如虎咬者:樟木屑一斗,以水一担熬沸,以樟木屑置于大桶内,令人坐桶边,放一脚在内,外以草荐一领围之,勿令汤气入眼,恐坏眼,其功甚捷。(《医学正传》)
④治蜈蚣咬伤:鲜樟树枝,煎服二碗。(《验方选集》)
下一篇: 小叶柳
椰子壳主治:杨梅疮筋骨痛;心胃疼痛;体癣;脚癣,。用法:椰子壳内服:烧存性浸酒,6-10g;或研末,每次2-3g。外用:适量,熬膏或制油外涂。
鹅脚板主治:感冒,咳嗽,百日咳,肺痨,肺痈,头痛,牙痛,胸胁痛,胃气痛,腹胀痛,缩阴冷痛,风湿关节痛,劳伤,骨劳,消化不良,食积,疳积,痧症,泻痢,黄疸,疟疾,月经不调,痛经,经闭,乳肿,目翳,咽肿,痄腮,瘰疬,疮肿,跌打损伤,湿疹,皮肤瘙痒,蛇虫伤,。用法:鹅脚板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
蒴藋主治:风湿疼痛,肾炎水肿,脚气浮肿,痢疾,黄疸,慢性气管炎,风疹瘙痒,丹毒,疮肿,跌打损伤、骨折,。用法:蒴藋内服:煎汤,2~4钱(鲜者3~4两);捣汁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洗浴或捣敷。
假蒟主治:疟疾,脚气,牙痛,痔疮,。用法:假蒟内服:煎汤,鲜用3~5钱。外用:捣敷或煎水洗。炮制:
石楠叶主治:。用法:石楠叶内服:煎汤,6~12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研末撒或吹鼻。
两头尖主治:风寒湿痹,四肢拘挛,骨节疼痛,痈肿溃烂,。用法:两头尖1~3g。外用适量。炮制:除去地上残茎及须根,洗净,晒干;或用沸水烫过后,晒干。
水栀根主治:。用法:水栀根煎汤,10-30g。
侧子主治:风寒湿痹,筋骨挛急,脚气,风疹,。用法:侧子内服:煎汤,0.5~1.5钱;或入丸、散。